IPOE艾葆科技誌IPOE艾葆科技誌
    • 作業系統與軟體應用
    • 行動通訊與網際網路
    • 物聯網與人工智慧
    • 社群與溝通
    • 創客與機器人
    • 科技教育與在職教育
    • 職涯發展與行業應用
    • 機電整合與程式設計
    • 新興科技與永續發展
  • 會員
    • 註冊
    • 登入
  • 最新消息
  • 新聞
  • 雜誌
  • 艾葆會客室
  • 職人360
  • 關於我們
  • 勁園活動網
  1. 回雜誌
    從Filmmaker跨界到Digital Maker-專訪50Maker Lily導演
    • 分享
    • Tweet

    要讓更多人了解Maker的多種面貌,短片應該是最好也是最難的方式,第一次看到50Maker的短片感到驚豔,難掩心中對創作者的好奇,終於有機會採訪掌鏡人,身兼Filmmaker和Digital Maker的洪慈欣(Lily)導演

    洪慈欣(Lily)身兼影像Maker與數位Maker,自資拍攝一系列高品質的50Makert 紀錄片為台灣的Maker留下影像紀錄。



    在美國攻讀影像製作時有機會到舊金山參觀Maker Faire Bay Area,看到很多小朋友利用各種工具創作有趣的作品,當時感到很震撼也點燃心中那股想要動手創作的熱情,因為這個緣分讓我有成為一個Maker的想法,開始自學3D列印,CNC這些數位加工技術。

    Maker Faire點燃心中的熱情

    國高中時期都是就讀美術班,台灣的美術班是資優班,不僅要學美術,課業成績也很要求。美術無法讓我獲得成就感,比如反覆的畫水果,畫得越像分數越高,有人可以從這樣的練習中獲得成就感,但是對我而言卻是在消耗我對創作的熱情。面對這種令人窒息的壓抑,有的同學會變得比較叛逆,做一點小違規的事宣泄心情,我則是成天埋首書堆變得很安靜,經常一整天都不說話。

    這也是我看到Maker Faire會很激動的原因,因為走過那段曾經被壓抑又再度被點燃創作熱情的歷程,所以很想鼓勵那些像「從前的我」的人勇於動手創作去實踐心中的想法。


    在美國參觀Maker Faire Bay Area 看到孩子們自在的創作,受到啟發 (Lily提供照片)


    結合影像和自造 獨立製作50Maker

    影像創作和數位自造對我來說都是一種能夠快速實現想法的創作方式,我透過不同管道去學習與購置設備,然後進行創作和分享作品,用影像記錄從無到有的創作過程。
     

    數位自造的過程本身就充滿美感,仔細觀察刀具在切削材料時會呈現一種獨特的美學,我非常享受能夠用影像記錄自己的創作過程,帶給我一種從所未有,很爽的一種成就感!
     

    從事影像創作本來就會持續找題材來發揮,拍50Maker的目的是希望透過影像傳達Maker的精神,我拍攝的對象都是勇於實踐自己想法的人,希望將這種充滿創造力與實踐力的精神傳達給每一個人,鼓勵大家透過動手做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進而去實踐自己的想法與創意。
     

    如何成為影像工作者

    以往需要多人多工的影像創作模式,現在幾乎一個人用一支手機就可以做到、50Maker也是我自己扛攝影器材去拍,因為現在的專業設備都很輕便,大部分只需要一個人就可以完成,一般人也不用花太多時間去學習數位攝影剪接技術。

    在美國攻讀影像創作也外踏上自己的Maker之路。(Lily提供照片)


    但是要拍攝能夠吸引人的影片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比如現在的人注意力很短,所以影片前10秒很重要,如何在短短3分鐘內用影像說出讓人感動並且願意去轉發的故事,需要花更多時間和心思不斷去學習和嘗試。


    影像後製就像是魔術

    每一段採訪大概會拍成2~3小時長度的影片,要如何剪成吸引人的3分鐘短片,需要後製的功力。我的訪談就是讓受訪者盡量說他想說的話,然後從談話裡一個一個去找出關鍵字再重新組合在一起,而且要剪到很流暢,簡直就像是變魔術,需要技術和經驗。

    美國的影像創作課程比較偏實作,直接分組做專案,不太會去讀理論的東西,我們將拍好的作品拿到課堂上播放,除了接受老師的指導以外,也會讓同學相互評分,這樣的課程很扎實。技術的提升要從模仿開始,找到自己喜歡的作品,不斷努力嘗試做到一樣的效果,在反覆摸索的過程中就可以提升自己的功力,Filmmaker也是Maker,實作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影像創作就是在說故事

    回來後的第一支作品是幫幼稚園拍攝畢業影片,小朋友模仿五月天樂團的畫面很可愛,很幸運地吸引了五月天團員的注意和轉發,上了新聞版面也衝高流量。這支片成功的因素就是孩子可愛好笑的表現,蹭到當紅明星的流量也吸引到媒體的注意。


    50Maker則是希望能營造打動心中的某一點而產生共鳴的氛圍,讓看到影片的人會因為感動而想去留言和轉發,一開始我只上傳影片到FB,透過社群的分享和傳播也造成很不錯的迴響,後來才到YouTube成立頻道。


    我習慣讓人物在完全自由的氣氛下去表現,拍小朋友要是給太多限制,他就表現不出來自然天真的一面,但是後製相對要花比較多時間,拍攝時也要盡量去捕捉多角度的畫面,剪影片就是在說故事,需要注意起承轉合的節奏才能牽動觀眾的情緒。


    50Maker以人物訪談為主,通常會先拍訪談的部分(A Roll),之後拍要穿插的短片(B Roll),通常拍一支影片需要3個小時,後製通常要一週的時間,我只能盡量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來進行,所以更新的速度比較慢。


    數位影像創作是必備的技能

    現在的數位相機可以做到專業的影片品質,而且容易上手,我們不用像傳統的攝影師需要去記憶各種拍攝的數據才能確保影片品質,也不用擔心拍不好重拍會浪費底片,現在手機的攝影和影像編輯APP功能進步飛快,用手機就可以做出高品質的影像創作甚至進行商業直播,創造很大的商機。


    當別人能夠使用這些工具創作影像,行銷自己或提高工作效率,而你卻不太會使用,無論從事哪一種行業都會比較吃虧,我認為影像創作不再是一種專業技能而是現代工作者必備的職場技能。


    口述/ Lily 撰稿/江玉麟 圖/劉冠廷 Lily

    #社群與溝通#創客與機器人#職涯發展與行業應用

    推薦文章

    (上集)新課綱科技領域專題─扎根資訊科技 培養高階思考能力

    直擊教學現場─用桌遊教運算思維

    MAKEX世界機器人競賽 與科技領域課程完美結合

    延伸閱讀

    讓畢業的學生鮭魚返鄉-埔里自造教育及科技中心-蔡忠義老師專訪

    百變mBot — 兒童教具也是物聯網神器

    活躍於設計師工作室的-AI雷雕機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08:30~18:00 (例假日除外)

    |

    服務專線:02-2908-5945

    |

    服務信箱:pacme@jyic.net

    Copyright © 2018 勁園科教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勁園活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