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珍貴的探索過程,不能一再蹉跎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每個機會,看見自己的潛能。
「不論好或不好,都要用力試過一遍。」
文/圖 連宏城
2014 年我在募資平台flyingv 出品了「MeArm.Joystick 機械手臂」大獲好評,我立志下鄉推廣機器手臂,為了讓更多孩子體驗有趣的創客活動,我發動一系列「科技下鄉計畫」,並擔任主持人,從南部的那瑪夏到南投地區偏鄉國小,甚至遠到澎湖、東引都逐一安排相關課程,像最近就與南投縣政府和草屯玉德慈善會在中寮、永康、五城、東光、共和、地利及民和等7 所偏鄉小學, 進行機器人夏令營, 讓孩子相互合作,練習解決問題,透過科技教育,讓孩子一起腦力激盪,如此不僅豐富偏鄉孩子暑期生活,也讓童年留下美好回憶,就這樣我近幾年走訪超過百所學校。我很喜歡課堂上跟小朋友互動,看他們眼中閃耀的學習光芒, 那種「從玩樂中激發學習熱情」的過程所帶來的能量,深深令我悸動。
這些年我拎著皮箱上山下海到各地鄉間跟小朋友們一起玩創客,當一個「另類社工」、「另類創客」,雖然一般人很難理解,但後來發現,其實我和大多數人沒有不同,只是「想看看小朋友的笑容並讓他們學到一些東西」,而最有效方法便是「動手作」和「創意」。發揮創意最快的方式,便是由畫畫開始。一旦雙手開始塗鴨,頭腦便跟著活動,思緒也融入情境中,接著就會產生好奇,並進而感到興趣,接著就能產生主動學習效果。這樣從軟性出發,接著挑戰陌生知識便能事半功倍。
反之,從既成套件或硬體入門的學習過程,雖然一開始能達到吸睛之效,但離開設備之後,往往便不知何以為繼,而有不知何去何從之感。從老師角度來看尤其力不從心,因為開放硬體的資源過多,老師想要付出時間教學,就必須花許多時間熟悉,這時若有教材可以協助老師快速上手,並且從發想開始著手,小朋友想要達到某項功能,接下來再進行知識傳遞或實作,如此就能發揮功效。
舉個例子來說,我在師大附中帶「機電整合多元選修」課程時,發現雖然廠商提供許多開源硬體套件,裡面也附了範例程式,但是為什麼要學這些東西,或是這些感測器要用在什麼地方卻隻字未提,就好像賣場賣的萬用接頭,號稱萬用卻連一個使用情境都沒有,實在令人無所適從,通常老師無從選擇也只能按表操課,自己充當除錯大師,學生也學得索然無味,然後課程就只能止於體驗。
其實就筆者經驗,課程是否有趣,學生興趣能否被激發, 重點不在教具是否炫麗、功能是否多樣,而是在於教材是否適合學生程度、先備知識是否足夠及教材情境是否活生生並隨手即得。例如大家所熟知的物聯網中的智慧家庭應用,這本來是個很有趣的內容,因為人們最熟悉的場域,除了學校就是家庭。從家庭出發應用場合出發, 燈光系統開關、安全系統實作、門禁系統應用,通過這幾種生活情境出發,進而引導如何用程式設計達到目的,接著再加入物聯技巧,將夜間安全系統應用拉進來,一有報警即顯示在網頁上,這樣學習起來便覺得很自然有條理,學習過程不會迷失在為何而學,而且更重要還能舉一反三,因為生活情境是大家最熟悉的。
基於此思路, 同時也基於上課需求, 於是筆者便以智慧家庭為主軸、物聯網功能為目標,設計了「機電整合小木屋」, 經過多次實作、工作坊、研習之後, 確定作品真的實用並能為學習帶來助力, 便將其推上群眾募資, 並達到300% 達成率, 利己同時也幫助有需要的人。
開發教具的出發點當然是因為有需求,問題是需求要怎麼發現呢?通常人們會建議訪談或市調,其實這問題答案不假他求,通常自己先覺得有所不足,這時就認真的將問題記下來,等到時機成熟,或是技術能力到了,想出解決辦法, 甚至進而變成一項作品,解決自己問題,可能也解決更多人的問題,這就是新創的初心。
以「機電整合小木屋」為例,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幢小木屋, 雖然可遇不可求,但一直深藏我們心中,這時因為筆者需要進行智慧家庭的物聯網程式設計教學,因此便以雷射切割機為工具,參考阿爾卑斯山上的小木屋, 設計出吸睛的外型,接著放入Arudino 電路板和數種模擬家庭內的感測器,接下來模擬情境,例如:下班回家,門會自動感應,進門後若門沒關,還會自動將門帶上。或是模擬機警銀行行員,遇到搶匪便觸動警鈴,等搶匪跑了之後再關閉警鈴。
這些情境當然都需要程式設計, 進而根據對象年齡層,依不同程式語言推出3本教科書:
讓學習者方便按圖索驥,容易掌握、快速上手。
不管如何,教具教材製作最重要的是將自己感官打開, 感受真實需求, 則做出來的作品也就離使用者不遠了。
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系畢業
電腦公司產品經理
臺灣新力業務
遊戲公司創辦人
中軟科技技術顧問
行動創客學院 CEO
「科技下鄉計畫」主持人
Copyright © 2018 勁園科教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