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3D列印作品獲得美國舊金山「Maker Faire自造者嘉年華」藍帶獎項、受當地自造社團邀請演講分享,雷神藝術工作室負責人洪瑞良除了是藝術家,無疑更是創客代表,大學時期對應己身特質、積極選修不同系所課程,透過跨領域學習發展長才,最後走出自己的創業之路,並以雷神藝術工作室名號享譽全球。
藝術品仿作,左側為徐永旭的〈白色樂章-共舞〉、右側為林墡瑛的〈導〉
優雅的白色線條搖曳生姿,彷彿在風中跳舞;造型簡單,滿布幾何紋飾的杯物展示飽滿的量感,若說以上都是3D列印製作而成,你看的出來嗎?沒錯,這些正是雷神藝術工作室的3D作品。受高雄市立美術館委託,他們將多項藝術品進行仿作,包含徐永旭的〈白色樂章-共舞〉、林墡瑛的〈導〉,作品嵌入了磁鐵,參觀民眾可以用類似拼圖的玩法,與藝術品進行互動,讓藝術更貼近生活。
選課不設限,彈性課程規劃課表
談到雷神藝術工作室,就一定會提到創辦人洪瑞良的自學故事。2008年洪瑞良還是美術系的大學生,當時正流行寫APP和製作電動遊戲,因為對製作遊戲有興趣,他開始大量選修視覺設計系、工業設計系、美術系有關3D的課程,進行跨系學習,也因此接觸到RP快速成型機(Rapid Prototyping)。「當時台灣還沒有3D列印這個名詞,我們都說是『噴』模型,而不是『印』模型。設備昂貴,印一隻小小的就要上千元,學習門檻真的很高。」洪瑞良因為修課多堂而與老師熟稔,才有機會和教授借用設備學習。
對當時的洪瑞良來說,3D列印是美妙的新大陸,傳統作品還在用黏土修修補補、耗費大量心神精力的時候,「3D列印只要有電腦能作業,繪圖完成丟到機器裡,東西就有辦法印製出來,真的是很跳躍、突破性的產品!」當全世界第一台家用型3D印表機MakerBot出來後,入迷的洪瑞良立刻下單。
雷神藝術工作室客製作品-校車模型
第一代MakerBot是雷切木板製成,控制板和零組件也是散裝,從硬體組裝到韌體灌入,全都是洪瑞良自己來,若有不懂的地方就上論壇找資料,完全的自學者,「剛開始遇到問題,例如噴頭塞住,我也不會修啊,但想說原理是加熱擠出,就拿打火機去烤噴頭,用針去疏通,當時不知道噴頭有擠出的孔徑,0.4慢慢被戳大成0.8,結果就越印越粗,哈哈哈。」雖然過程辛苦,但3D列印的知識也就從這些點滴的維修過程中積累而成。不畏困境的態度、自我學習、靈活運用能力解決問題,這樣的學習過程與108課綱的素養教育不謀而合。
如何自學3D列印
台灣現在自學3D列印的環境,比起2000年初方便許多,「如果想自學,建議先從FDM熔融沉積成型的3D印表機開始。」洪瑞良以過來人的身分經驗分享:第一步直接買一台FDM。現在的3D印表機大多為鋁擠型,組裝十分方便,在組裝的過程中可以知道機器的運作原理,完成後進行簡單的校正、調頻,通常廠商都會附教學說明和影片。第二步,設備準備好,就可以利用Youtube或是坊間教材學習3D繪圖,也可以到社群網站的相關社團和大家討論。第三步試著列印,這時就會發現有些是畫的出來、但印不出來,明白設計和製造之間存在落差後,進行調整,隨著列印次數的增加,功力自然就會逐步上升。
工
作室內成排的3D列印機
對於108課綱生活科技課程的回歸,洪瑞良表示十分支持,「只是不知道怎麼考核,希望考核方式是彈性而非制式測驗,避免成為另一個學習負擔。」洪瑞良認為課程應該將3D列印的重點放在「只是一項使用方法」,以他自己授課的例子而言,第一堂課多不會講授相關知識,而是透過網路影片、國內外案例,或之前的工作成果,讓同學了解3D列印可以如何被應用,例如服裝設計、農耕具、麵包模具等等,提供無限多的想像和選項,讓同學嘗試找到自己喜愛的領域,並藉此提高學習動機。
美感的累積
而3D列印的美感又該如何培養呢?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的洪瑞良建議,大量閱讀各種素材並進行分析,不只是畫作,還包含文字、音樂、建築等等,看越多、越可以提出自己的觀察、想法及分類方式,並建立自己的美感觀點,「一個有氣質的人,通常不太可能做出沒有氣質的東西,而這需要大量時間的累積。」洪瑞良笑著結語。
洪瑞良與其工作室作品-枋山郵局伯勞鳥郵筒
文/林函億圖/雷神藝術工作室、林函億
Copyright © 2018 勁園科教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